2016-01-19 10:40:07 医疗卫生人才网 http://ylws.huatu.com/ 文章来源:华图教育
【导读】华图医疗卫生人才网整理发布:医师资格考试备考:Ⅲ型超敏反应,详细信息请阅读下文!更多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考情政策解读,报考问题咨询,请关注(华图医师资格考试)公众号。加入备考交流群:,参加刷题、模考、领取更多备考资料!
Ⅲ型超敏反应是由可溶性免疫复合物沉积于局部或全身多处毛细血管基底膜后,通过激活补体,并在中性粒细胞、血小板、嗜碱性粒细胞等效应细胞参与下,引起的以充血水肿、局部坏死和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要特征的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
一、发生机制
(一)可溶性免疫复合物的形成与沉积
存在于血液循环中的可溶性抗原与相应的IgG或IgM类抗体结合,可形成可溶性抗原-抗体复合物(即免疫复合物)。正常情况下,免疫复合物的形成有利于机体通过单核-巨噬细胞吞噬将抗原性异物清除。但在某些情况下,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可溶性免疫复合物不能有效地被清除,可沉积于毛细血管基底膜引起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多种因素能影响可溶性免疫复合物的清除和组织内的沉积。
(二)免疫复合物沉积引起的组织损伤
1.补体的作用 免疫复合物通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产生补体裂解片段C3a和C5a。C3a和C5a与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上的C3a和C5a受体结合,使其释放组胺等炎性介质,致局部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渗出增多,出现水肿。C3a和C5a同时又可趋化中性粒细胞至免疫复合物沉积部位。
2.中性粒细胞的作用 聚集的中性粒细胞在吞噬免疫复合物的同时,还释放许多溶酶体酶,包括蛋白水解酶、胶原酶和弹性纤维酶等,可水解血管及局部组织。
3.血小板和嗜碱性粒细胞的作用 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活化释放的PAF,可使局部血小板集聚、激活,促进血栓形成,引起局部出血、坏死。血小板活化还可释放血管活性胺类物质,进一步加重水肿。
二、临床常见疾病
(一)局部免疫复合物病
1.Arthus反应 是一种实验性局部Ⅲ型超敏反应。
2.类Arthus反应 可见于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
(二)全身性免疫复合物病
1.血清病 通常是在初次大量注射抗毒素(马血清)后1~2周发生,其主要临床症状是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关节肿痛和一过性蛋白尿等。有时应用大剂量青霉素、磺胺等药物也可引起类似血清病样的反应。
2.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 一般发生于A族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2~3周。此时体内产生抗链球菌抗体,与链球菌可溶性抗原结合形成循环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基底膜上,可引起免疫复合物型肾炎。由免疫复合物引起的肾炎也可由其他病原微生物如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乙型肝炎病毒或疟原虫感染后发生。
3.类风湿性关节炎 病因尚未完全查明,可能与病毒或支原体的持续感染有关。
推荐>>
官方公众号
官方客服号
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推荐 | |||||
热点考试 | |||||
考试公告 | 考试快讯 | 报名时间 | 报名条件 | 报名入口 | |
考试时间 | 考试科目 | 准考证打印 | 成绩查询 | 证书领取 | |
实用备考 | |||||
免费直播 | 每日一练 | 医考题库 | 网课推荐 | 备考交流 |
上一篇:医师资格考试备考:Ⅱ型超敏反应
下一篇:医师资格考试备考:Ⅳ型超敏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