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6-01-9999医疗卫生

  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试已结束,执业医师考试笔试也进入到备考状态。执业医师备考中,中医的血液及造血系统疾病是经常考查的知识点。这一节,是血液知识中的缺铁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与中医“血劳”相似,可归属于“萎黄”、“黄胖”、“虚劳”等范畴。

  一、西医病因及发病机制

  (一)病因

  1.损失过多 慢性失血占缺铁原因的首位。

  2.需铁量增加而摄入量不足 生长期婴幼儿、青少年和月经期、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需铁量增加。

  3.铁的吸收不良 游离铁主要在十二指肠及小肠上1/4段黏膜吸收,吸收不良可导致缺铁性贫血。

  二、中医病因病机

  中医学认为,本病的形成多由先天禀赋不足,饮食不节,长期失血,劳倦过度,妊娠失养,病久虚损,虫积等引起脾胃虚弱,血少气衰所致。缺铁性贫血病位在脾胃,与肝、肾相关。脾胃虚弱,运化失常,虫积及失血导致气血生化不足,是本病发生的基本病机。本病多属虚证,但也有虚实夹杂之证。在执业医师备考时,要把其病因,病机都搞清楚。

  三、临床表现

  缺铁性贫血多数起病缓慢,常见于4个月以上婴儿、儿童及20~50岁生育期妇女,大多为经产妇。

  (一)贫血本身的表现

  皮肤和黏膜苍白,疲乏无力,头晕耳鸣,眼花,记忆力减退,严重者可出现眩晕或晕厥,活动后心悸、气短,甚至心绞痛,心力衰竭。尚有恶心呕吐,食欲减退,腹胀,腹泻等消化道的症状。

  (二)组织缺铁症状

  1.精神和行为改变 疲乏、烦躁和头痛、注意力不集中等。

  2.消化道黏膜病变 口腔炎,舌炎,唇炎,胃酸分泌缺乏及萎缩性胃炎,常见食欲减退、腹胀、嗳气、便秘等。部分患者有异食癖,如嗜食泥土、石屑、生米、粉笔、冰块等怪癖。

  3.外胚叶组织病变 皮肤干燥,毛发干枯脱落,指甲缺乏光泽,脆薄易裂。

  四、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1.血象 男性血红蛋白(Hb)<120g/L,女性Hb<110g/L,孕妇Hb<100g/L;红细胞平均体积(MCV)<80fl,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30%,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MCH)<27pg。网织红细胞计数大多正常。

  2.骨髓象 红细胞系增生活跃。骨髓铁染色显示骨髓小粒可染铁消失,铁粒幼红细胞消失或减少(<15%)。骨髓铁染色可反映体内铁贮存情况,是诊断缺铁较为敏感和可靠的方法。

  3.血清铁、总铁结合力及铁蛋白 缺铁性贫血时血清铁浓度常<8.9μmol/L(50μg/dl),总铁结合力>64.4μmol/L(360μg/dl),转铁蛋白饱和度<15%。

  4.红细胞内游离原卟啉(FEP)缺铁性贫血时,红细胞内游离原卟啉浓度增高,>0.9μmol/L(50μg/dl)。

  (一)诊断

  1.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男性Hb<120g/L,女性Hb<110g/L,孕妇Hb<100g/L,红细胞平均体积(MCV)<80fl,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MCH)<27pg,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30%。

  2.有明确的缺铁病因和临床表现。

  3.血清铁浓度常<8.9μmol/L,总铁结合力>64.4μmol/L。

  4.转铁蛋白饱和度<15%。

  5.血清铁蛋白<12μg/L。

  6.骨髓铁染色显示骨髓小粒可染铁消失,铁粒幼红细胞<15%。

  7.红细胞内游离原卟啉(FEP)>0.9μmol/L。

  8.铁剂治疗有效。

  符合第1条和第2~8条中任何两条以上者,可诊断为缺铁性贫血。

  (二)鉴别诊断

  1.海洋性贫血 有家族史,网织红细胞增高达5%以上,血清铁蛋白及骨髓可染铁均增多,血红蛋白电泳异常,HbF及HbA2均升高,而缺铁性贫血HbF正常,HbA2反而减少。

  2.慢性炎症性贫血 多为正色素性小细胞性贫血,偶见低色素小细胞性贫血,血清铁和总铁结合力均可减低,但血清铁蛋白可正常或增多,骨髓幼粒细胞常有中毒性改变。

  3.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是由于血红素在幼红细胞线粒体内的合成发生障碍而引起的铁失利用性贫血。较罕见,多见于中年和老年人;外周血片上可见双型性贫血表现(有的红细胞为正色素性,有的为低色素性);血清铁增高,而总铁结合力降低,铁饱和度增高;骨髓铁染色可见典型的环状铁粒幼细胞。

(责任编辑:薛媛)

  • 热门分站
  • 热门地市
  • 热门考试
  • 热门信息
  • 热门推荐

招生简章

网校课程
图书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