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6-01-9999医疗卫生

  病毒性心肌炎概述

  病毒性心肌炎系病毒感染致全身多系统受累,其中以侵犯心脏尤为突出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心肌炎常是全身性的一部分。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病多数与消化道、呼吸道的病毒感染有关。

  临床表现主要有心悸、气促、心前区不适及乏力。大部分患者经适当治疗可得以完全恢复,少部分患者可转为慢性心肌炎,最终发展为非特异性扩张型心肌病。

  本病可见于各年龄组,正常成人可能发病率为5%,儿童更高,是儿童和青年猝死的重要原因。

  病毒性心肌炎的病因

  一.发病原因

  几乎每一组病毒都可引起特异性的嗜心性病毒疾病,其中以引起肠道和上呼吸道感染的委员长病毒感染最多见,但很多呈亚临床型,目前已证实能引起心肌炎的病毒包括:

  ①小核糖核酸病毒:肠道病毒如柯萨奇(Coxsackie),埃可(ECHO),脊髓灰质炎病毒,鼻病毒等;

  ②虫媒病毒:如黄热病毒,登革热病毒,白蛉热病毒,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等;

  ③肝炎病毒:包括甲型,乙型,丙型和δ型肝炎病毒;

  ④狂犬病病毒;

  ⑤流感病毒;

  ⑥副黏病毒:如流行性腮腺炎病毒,麻疹,呼吸合胞病毒等;

  ⑦风疹病毒;

  ⑧天花病毒;

  ⑨疱疹病毒:如单纯疱疹,水痘-带状疱疹,巨细胞病毒等;

  ⑩腺病毒;

  ⑪呼吸道肠道病毒;

  ⑫脑心肌炎(encephalomyocarditis)病毒;

  ⑬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病毒等,在上述诸多病毒中,以柯萨奇病毒B组1~5型(尤其3型最常见)和柯萨奇A组病毒中的1,4,9,16和23型病毒,柯萨奇病毒的B组为人体心肌炎的首位病原体,按其分型以2,4二组最多见,5,3,1型次之;A组的1,4,9,16,23各型易侵犯婴儿,偶尔侵入成人心肌,埃可病毒中的6,11,12,16,19,22和25型病毒,流行性感冒病毒,流行性腮腺炎及脊髓灰质炎病毒最常见。

  二.发病机制

  (一)病毒直接作用

  实验中将病毒注入血循环后可以心肌炎,病毒经血流直接侵犯心肌,病毒本身所致溶细胞作用,亦称为病毒复制期,是发病早期病毒在心肌细胞内主动复制并直接作用心肌,引起心肌损害和功能障碍,有人将柯萨奇B病毒感染小鼠3天后,即能发现心肌已发生散在坏死病灶,感染5~7天后有明显炎性细胞浸润和心肌坏死,病毒感染机体后所致病变主要靠机体细胞膜的受体,业已证实,柯萨奇B型病毒的受体定位在人的第19号染色体上,因人的心肌细胞膜上存在柯萨奇病毒B,A型的受体,又能翻译该类病毒信息,因此该类病毒可在心肌细胞内增殖,复制,导致心肌损伤,此外,病毒也可能在局部产生毒素,导致心肌纤维溶解,坏死,水肿及炎性细胞浸润,因此,多数学者认为,急性暴发性病毒性心肌炎和病毒感染后1~2周内猝死者,病毒直接侵犯心肌,引起心肌损害可能是主要的发病机制,其依据为:从尸检发现病毒存在于心肌中,以心肌分离所得病毒接种动物可引起发病,血清中同型病毒的中和抗体滴定度增高,此外,以在急性期,主要在起病9天以内,病人或动物的心肌中可分离出病毒,病毒荧光抗体检查结果阳性,或在电镜检查时发现病毒颗粒。

  (二)免疫反应对于大多数病毒性心肌炎,尤其是慢性心肌炎,目前认为主要通过免疫变态反应而致病,实验与人体病毒性心肌炎起病9天后心肌内已不能再找到病毒,但心肌炎变仍继续,表明免疫反应在发病中起重要作用,;有些患者病毒感染的其他症状轻微而心肌炎表现颇为严重;还有些患者心肌炎的症状在病毒感染其他症状开始一段时间以后方出现;有些患者的心肌中可能发现抗原抗体复合体,以上都提示免疫机制的存在,实验中小鼠心肌细胞感染少量柯萨奇病毒,测得其细胞毒性不显著;如加用同种免疫脾细胞,则细胞毒性增强;如预先用抗胸脾抗体及补体处理免疫脾细胞,则细胞毒性不增强;若预先以柯萨奇B抗体及补体处理免疫脾细胞,则细胞毒性增加;实验说明病毒性心肌炎有细胞介导的免疫机制存在,研究还提示细胞毒性主要由T淋巴细胞所介导,临床上,病毒性心肌炎迁延不愈者,E花环,淋巴细胞转化率,补体C均较正常人为低,抗核抗体,抗心肌抗体,抗补体均较正常人的检出率为高,说明病毒性心肌炎时免疫机能低下,最近发现病毒性心肌炎时自然杀伤细胞的活力与α干扰素也显著低于正常,γ干扰素则高于正常,亦反映有细胞免疫失控,小鼠实验性心肌炎给免疫抑制剂环孢霉素A后感染早期使病情加重和死亡率增高,感染1周后给药则使死亡率降低。

    病毒性心肌炎的检查

  1.白细胞计数可升高,急性期血沉可增速,部份患者血清转氨酶、肌酸磷酸激酶增高,反映心肌坏死。

  2.心电图

  ①ST-T变化:T波倒置或减低常见,有时可呈缺血型T波变化;ST段可有轻度移位。

  ②心律失常:除窦性心动过速与窦性心动过缓外,异位心律与传导阻滞常见。房性、室性、房室交接处性早搏均可出现,约2/3患者以室性早搏为主要表现。早搏可有固定的联律间距,但大多数无固定的联律间距,部分符合并行收缩,这种无固定联律间距的早搏可能反映异位兴奋性,患者除早搏外无其他发现,可能来自局灶性病变。早搏可为单源性,也可为多源性。室上性或室性心动过速比较少见,但室性心动过速有可能引起昏厥。心房颤动与扑动也见到,扑动相对较少见。上述各种快速心律可以短阵屡发,也可持续不止。心室颤动较少见。但为猝死的原因。一至三度窦房、房室、束支或分支传导阻滞都可出现,约1/3患者起病后迅速发展为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成为猝死的另一机理。上述各种心律失常可以合并出现。心律失常可以见于急性期,在恢复期消失,亦可随疤痕形成而造成持久的心律失常。疤痕灶是引起早搏反复出现的基础之一。

  3. X线检查局灶性心肌炎无异常变化。弥漫性心肌炎或合并心包炎的患者心影扩大,心搏减弱,严重者可见肺充血或肺水肿。

  4.超声心动图可有左室收缩或舒张功能异常、节段性及区域性室壁运动异常、室壁厚度增加、心肌回声反射增强和不均匀、右室扩张及运动异常。

  5.核素检查2/3患者可见到左室喷血分数减低。

  6.病毒学检查,包括从咽拭子或粪便或心肌组织中分离出病毒,血清中检测特异性抗病毒抗体滴定度,从心肌活检标本中用免疫荧光法找到特异抗原或在电镜下发现病毒颗粒,以及用聚合酶链反应从粪便、血清、心肌组织中检测病毒RNA。

  病毒性心肌炎的并发症

  1、扩张型心肌病:亦称充血型心肌病,是以心脏极度扩大、顽固性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为主要表现的一种心肌疾病,治疗较为困难,预后不佳。30~50岁最多见,男多于女,起病缓慢,可有无症状的心脏扩大许多年,或表现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逐渐发展,出现心力衰竭。5年死亡率35%,10年死亡率70%,平均存活时间为3年。

  2、急性心力衰竭:最常见的是急性左心衰竭所引起的急性肺水肿。病人常突然感到极度呼吸困难,端坐呼吸,恐惧表情,烦躁不安、频频咳嗽,咳大量白色或血性泡沫状痰液,严重时可有大量泡沫样液体由鼻涌出,面色苍白,口唇青紫,大汗淋漓,四肢湿冷,两肺满布湿罗音,心脏听诊可有舒张期奔马律,脉搏增快,可呈交替脉。血压下降,严重者可出现心源性休克。

  3、心源性休克:心源性休克是指由于心脏功能极度减退,导致心输出量显著减少并引起严重的急性周围循环衰竭的一种综合征。其病因以急性心肌梗塞最多见,严重心肌炎、心肌病、心包填塞、严重心律失常或慢性心力衰竭终末期等均可导致本症。本病死亡率极高,国内报道为70%~100%,及时、有效的综合抢救可望增加患者生存的机会。

(责任编辑:薛媛)
  • 热门分站
  • 热门地市
  • 热门考试
  • 热门信息
  • 热门推荐

招生简章

网校课程
图书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