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6-01-9999医疗卫生

“水、电解质平衡紊乱”

  水、电解质平衡紊乱:

  (一)水平衡紊乱

  1、脱水:人体体液丢失造成细胞外液的减少,称为脱水。脱水因血浆钠浓度变化与否,可将脱水分为高渗性、等渗性和低渗性脱水。

  (1)高渗性脱水:脱水以水丢失为主,电解质丢失较少。高渗性脱水的特点是:①体液电解质浓度增加,血浆Na+浓度大于150 mOsm/L或HCO3—和Cl—浓度之和大于140 mmol/L;②细胞外液减少;③细胞内液水向细胞外液转移,造成细胞内液明显减少。

  (2)等渗性脱水:主要是细胞外液的丢失。由于丢失的水和电解质基本平衡,细胞渗透压保持正常,称为等渗性脱水。血浆Na+浓度为130-150 mOsm/L或HCO3—和Cl—浓度之和为120- 140 mmol/L, 但细胞外液量减少,细胞内液量正常。

  (3)低渗性脱水:以电解质丢失为主,因而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低于正常。血浆Na+浓度小于130 mOsm/L或HCO3—和Cl—浓度之和小于120 mmol/L。

  2、水过多:当机体摄入水过多或排出量减少,使体液中水增多、体重增加、血容量增加以及组织器官水肿。根据体液晶体渗透压高低分为三种类型:高渗性(盐中毒)、等渗性(水肿)及低渗性(水中毒)等。临床上水肿更为常见。

  (二)钠平衡紊乱

  1、低钠血症:血浆钠浓度降低,小于130 mmol/L称为低钠血症。

  (1)肾性低钠血症:肾功能损害引起渗透性利尿、肾上腺功能低下以及急慢性肾功能衰竭等。

  (2)非肾性低钠血症:可见于呕吐、腹泻、烧伤等。

  (3)假性低钠血症:由于血浆中一些不溶性物质和可溶性物质增多,使单位体积的水含量减少,血钠浓度降低,引起低钠血症。

  2、高钠血症:主要见于水的摄入减少(如下丘脑损害引起的原发性高钠血症)、排水过多(尿崩症)、钠潴留(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等。

  (三)钾平衡紊乱

  1、钾代谢:

  体内钾的主要排出途径是经肾以尿钾形式排出。肾排钾对维持钾的平衡起主要作用。

  当血钾升高、血钠降低时,醛固酮合成分泌增多,加强对钠的重吸收和钾的排出,反之减少醛固酮合成分泌,减少对钠的重吸收和钾的排出。体液酸碱平衡的改变也影响肾脏对钾的排泌,酸中毒时尿钾增多;碱中毒时尿钾减少。

  2、钾平衡紊乱:

  (1)低钾血症:血钾低于3.5mmol/L,称为低钾血症。

  (2)高钾血症:血钾高于5.5mmol/L,称为高钾血症。

(责任编辑:赵一萌)
  • 热门分站
  • 热门地市
  • 热门考试
  • 热门信息
  • 热门推荐

招生简章

网校课程
图书教材